mg冰球突破提挈超高层管理精髓
在人口密度膨胀、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中国,高层建筑的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。有统计资料显示,中国已建成的高度在300 m以上的摩天大楼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。然而建造速度和设计高度的累积,并不意味着建筑开发和管理经验的累积。mg冰球突破上海物业及资产管理部高级董事及主管邹应龙先生日前与SOM、绿地集团、中国工程院等多方权威声音激荡中国超高层专题沙龙,围绕超高层建筑的开发、设计及运营环节中的新技术展开对话。mg冰球突破以高屋建瓴的专业视野,多角度透析了中国超高层建筑的现状与前景。
高处不胜寒?
超高层建筑的定义是300米以上。从全球范围看,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有79座,其中有25座在中国区,占全球总量的31.6%。在建的超高层有125座,其中有78座在中国,占62.4%。截至2012年,中国共计建设470座摩天大楼(152m以上),其中在建的332座,占全球在建摩天大楼的87%,可见时下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势头之迅猛。
但近年来,中国经济增长放缓,金融业对写字楼需求减少,国内集中于二线城市的超高层建筑开始引发供过于求的疑问。超高层建筑的过热之虞,不但给开发商的招租造成障碍,导致建筑租金增长滞缓,还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浪费。
超高层并非只是高层建筑在高度上简单地提高,在包括项目开发、设计、结构、垂直交通、幕墙、绿色节能、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整个开发及运营过程中,与传统“低层”建筑的管理可以说有天壤之别。mg冰球突破指出,目前,还没有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对超高层物业的管理做过系统完整的总结。但在实际运营中,问题随着楼宇的不断拔高层出不穷。
超高层业态丰富,一体化管理成难点
超高层建筑有很多特点。mg冰球突破认为,综合体建筑通常涵盖4-5种业态,包括商场、办公楼、酒店、公寓和会所等,每个业态由一家运营管理公司分管。因此,多业态意味着管理界面的划分。”建筑综合体的多形态最突出的表现是时间分层。“比如,商场是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,办公楼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,酒店是全年24小时运营。此外,物理空间和管理界面的差异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运营划分和配置。
除了管理界面的分层,mg冰球突破总结了如下三点超高层建筑的管理要素。
第一,费用的核算和分摊。不同经营主体对费用的承受能力不同。多业态综合体面临着巨细靡遗的成本难题,其开销包括管理费,设备的维修费,能耗费等。现有建筑的物业管理,经常存在费用分摊的掣肘。投射到超高层建筑的管理,费用必定会飙升,矛盾也会更加突出。
第二,应急预案的实施。比如,消防和疏散,由谁来统一指挥,谁来统一协调和布置?
第三,成立资本共享。由于管理成本和资源的庞杂,对于一个超高层综合建筑的运营,管理人员是否有机会进行整合和共享,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。以往管理的多业态物业有办公楼和酒店的组合。办公楼有自己的工程部,酒店有自己的后勤部,诸如此类业态的差异会增加运营成本。
多角度专业化运作,突破超高层管理窘境
鉴于超高层管理的衍生和分化,mg冰球突破对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人提出如下建议。首先,在项目设计阶段,要充分考虑各个业态的管理界面。综合体物业不可避免会有管理层的交叉,如果能从功能、设备配置等多角度考量,就能形成相对明确的管理界面。
其次,要有一个标准,囊括建筑内各种设计、使用和运营标准。这些标准对后续管理有较大影响。再次,要加强沟通和培训。如今,物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,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需跟进。超高层的硬件设备、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另外,专业化运作和市场化运作是不变的大趋势。具体到实际运营,一栋大楼内数家管理公司可由一家做指挥和协调,从而更容易进行资源整合。
目前在国内,两百米以内的物业管理已经日渐捉襟见肘,三百米以上的超高层物业,对开发商和物业管理无疑更大的挑战。如何渡过“高处不胜寒”的瓶颈?合抱之木,始于毫末,摩天大楼的上下求索也是如此。本土超高层的无限畅想需要结合他山之石,以及日积月累的吸纳和探索。